top of page

【僑.哲錄】泊河,〈小評澳門的大學選校政治〉



  文/泊河

  每逢有國際的大學評比 (ranking) 公佈之時,很多大學都會看看自己的成績表是如何。有好成績就貼上大大的紅布條公告天下,相反則是以別的方法來推銷自己。臺灣的大學會標榜自己榮獲教育部的優質大學頭銜,或自己獲得多少多少補助;澳門的大學就會說自己是本地最大、第一,在某某範圍內的百強大學。由此可見,大學的外部評鑑、排名,都比較是現時大學自我推銷的主要方法。另外,本地有些媒體人士提醒未來的大學生要多多關注這些大學評比,某某地區的大學評分停滯不前,或可以去一些評分快速進步的地區接受高等教育等,實質將學生拉入另一波教育政治之中。

  這些評比起源自西方大學的叢林式發展,並越趨越多。故而,有些媒體便對大學做一個評比系統,讓家長及學生在選校時能有一個客觀的參考。另外,政府發現將資源投放於大學,能夠讓國民質素有所提升,又或像美國那樣帶來金錢利益。政府同時也有一些自創的評比系統,用以決定投資大學的金額多少。

  本文將聚焦於介紹兩個熱門、非政府大學評比的研究方法,讓讀者理解這些評比背後的理論邏輯,並認識到這些評比只是參考因數之一,而非全部。

  在客觀化排名未起之時,評鑑系統主要採取自評的方式進行,其資料主要來自於學生、校友、企業僱主、校友出版品記錄等。但由於資料未及客觀,難以用作比較並測量出教學品質上有何問題。而後來經商業發展而生的評比系統,則能讓大學間能夠互相對比。此類評比系統提供了身在大學叢林中的家長及學生一些可用作參考對比的依據。

  下圖所見的兩個國際評比之間(QS世界大學排名、THE世界大學排名),主要著眼於該機構在學術上的影響力。而THE世界大學排名則更關注學校內部的環境問題,其教學環境資料主要採用於師生比、職員比,這是由於有調查指出大學生的能力提升與師生間的互動時間有正相關;但奈何這只是一個旁敲側擊的方法,並未或難以調查出師生的互動時間實際如何。





  這些大學客觀化的評分,主要是透過簡化大學的功能而得以實現。所以,以上的兩個評比系統皆難以或沒有參考機構內實際的學習過程。例如師生的相處時間、教學品質的呈現亦只能參考機構內的硬件,或師生比、老師的論文出版數等。而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師的知識量與教學能力之間,有時是沒有關係的。

  現在有些傳媒總拿著這些評比出來勸導同學該往哪個地區升學,而忽略了這些評比只是用來輔助家長學生選校的其中一種工具。這些國際評比並非是選校的全盤參考,因為它們都沒辦法指出學生在學校內可以如何得到提升。

  選大學時,若同學已經有心宜的科系,不妨先到各大學科系所找一些老師簡介。可以看看該校有沒有自己意欲專攻研究方向的老師,再來參考這些評比,做一個讓自己無悔的決定。

(本篇完結,以上內容僅代表投稿者立場)





18 views0 comments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